型号 | 管脚 | I/0 | ROM | RAM | LVR | LVD | PWM | AD | Timer | EEP | CMP | Touch | 其它 |
超低压启动 - MCU | |||||||||||||
8 | 4 | 1K | 48 | 7级 | - | - | - | 8bit*1 | - | - | - | 0.9V启动,IRC | |
EEPROM(记忆)- MCU | |||||||||||||
8 | 4 | 1K | 48 | 7级 | - | - | - | 8bit*1 | 256 | - | - | IRC | |
JZ8PE1502A | 8 14 | 5 11 | 1K | 48 | 6级 | 4级 | 8Bit*1 | - | 8bit*1 | 256 | - | - | IRC,XT |
JZ8PE1502E | 8 14 | 6 12 | 1K | 48 | 8级 | 28级 | 8Bit*3 | - | 8bit*2 | 256 | - | - | IRC,XT |
JZ8PE155E | 8 14 | 6 12 | 1K | 48 | 8级 | - | 8Bit*1 | - | 8bit*2 | 128 | - | - | IRC,XT |
8 | 6 | 2K | 80 | 7级 | 8级 | 10Bit*3 | - | 8bit*1 | 256 | - | - | IRC,XT,ERC | |
JZ8PE2602 | 8 | 6 | 2K | 80 | 4级 | 4级 | 8Bit*1 | 12Bit*5 | 8bit*1 | 256 | - | - | IRC,XT,ERC, 内置AD基准 |
触摸专用IC | |||||||||||||
型号 | 管脚 | TK通道 | 工作电压(V) | 静态电流 | 内置LDO | 灵敏度电容 | 自动 校准 | 封装 | |||||
JZT323A | 6 | 1 | 2.4-5.5 | 低功耗模式1.8uA@3v | 是 | 1-50PF | 是 | SOT23-6 | |||||
JZT223B | 6 | 1 | 2.0-5.5 | 低功耗模式2uA@3v | 否 | 1-50PF | 是 | SOT23-6 |
MCU也叫微控制单元,又称作主控芯片、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,是把中央处理器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,并将内存(memory)、计数器(Timer)、USB、A/D转换、UART、PLC、DMA等周边接口,甚至LCD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,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,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。
如手机、PC外围、遥控器,至汽车电子、工业上的步进马达、机器手臂的控制等,都可见到MCU的身影。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单片机的发展史及在很多领域的运用。
单片机出现的历史 并不长,但发展十分迅猛。 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,自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推出4位微处理器以来,它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。
1971-1976
单片机发展的初级阶段。 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设计出集成度为2000只晶体管/片的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, 并配有RAM、 ROM和移位寄存器, 构成了MCS—4微处理器, 而后又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, 以及其它各公司相继推出的8位微处理器。
1976-1980
低性能单片机阶段。 以1976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—48系列为代表, 采用将8位CPU、 8位并行I/O接口、8位定时/计数器、RAM和ROM等集成于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单片结构, 虽然其寻址范围有限(不大于4 KB), 也没有串行I/O, RAM、 ROM容量小, 中断系统也较简单, 但功能可满足一般工业控制和智能化仪器、仪表等的需要。
1980-1983
高性能单片机阶段。 这一阶段推出的高性能8位单片机普遍带有串行口, 有多级中断处理系统, 多个16位定时器/计数器。片内RAM、 ROM的容量加大,且寻址范围可达64 KB,个别片内还带有A/D转换接口。
1983-80年代末
16位单片机阶段。 1983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MCS-96系列, 由于其采用了新的制造工艺, 使芯片集成度高达12万只晶体管/片。
1990年代
单片机在集成度、功能、速度、可靠性、应用领域等全方位向更高水平发展。